全景云台改造记

时间:2017-03-8 作者:剧中人

自从去年年底小剧研究全景开始,到现在仍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,感觉急需杨教授进行治疗。

这段时间也还算小有成就,在学习、尝试全景的拍摄期间一共制作并公开上传了12份全景作品(其中有一份内容来自SHN48)。换掉了在我这儿服役三年多的脚架,从专业搞摄影的朋友手里淘来了一台老古董Canon 40D,另外还买了一个非常屌丝的全景云台。

下面是我的一些作品和最新添置的菜逼设备们。

我的作品 我的720云作品

新添置的设备

早些时候我曾天真的认为,仅仅靠一个单反再配合三脚架就可以完成全景的拍摄了。事实上我的确也用这种原始的方式拍了最早的八幅作品。

然而实际拍摄时却发现因为镜头偏移导致后期的工作繁重而漫长,在处理近景的时候这种偏差尤为明显。
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同时照顾到自己消瘦的钱包,我买上面图中右侧的全景云台。

买了云台就完事儿了么?

还别说,买了全景云台之后之前的画面偏移、错位的问题全都没了,后期几乎只需要处理下补天补地的操作就OK了。也算是达到了自己对全景云台的期望了。

然而实际使用的时候发现两个比较严重的问题。

连接不稳的问题

咱们先来看下安装好相机的全景云台正面,是不是看上去很稳固的样子。

云台正面

看完正面再看看背面。其实从下图中能够明显发现,安装相机的上节臂与垂直的竖版相连的这个地方略显单薄,加上相机的自重很容易滑落,严重的话很可能会摔坏相机。

云台背面

小剧原来的 Nikon 较轻,用力拧紧螺栓勉强还能支撑,可换上新的 Canon 之后完全承受不了相机的重量。

其实在买之前就已经意识到,小剧购买的这一款毕竟不是专业的全景云台,肯定会存在一些问题。可是怎么办呢?是扔掉换一个更贵的更专业的,还是发挥技术宅的天性来解决这个问题(其实就是穷)。

小剧开始动手改造了

机智的我还是选择了后者,紧接着就要开始动手改造了。经过分析发现上节臂与垂直的竖版之间的位置关系可以描绘为下面【图一】中的三种状态。只要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即可解决这个问题,于是就有了【图二】、【图三】两种解决方式。

【图二】和【图三】的显著区别是前者需要使用刚性物体提供支撑的力,而后者需要使用的物体仅承受拉伸力,无论韧性较高的铁丝还是较为柔软的绳索都可以。相比之下【图三】的解决方式更为靠谱儿一点。

尝试解决

参照【图一】的三种状态和【图三】的解决方式,很自然的能画出【图四】这种实际应用时所需的三根线条。还别说,一开始我的解决方式就是图四这种,其中『翡翠公园』、『上海梅花节』那两张全景就是用了小剧制作的三根铁丝来辅助拍摄的,很low有木有!

实际拍摄下来觉得这种方式很难用,首先三根铁丝相互独立很容易遗失,其次反复更换很麻烦。于是小剧又着手设计【图五】这两种方式。看起来挺不错但是制作起来难度却很大,而且效果也很差,因为在使用最短的位置时,多余的长度会和镜头冲突。

有什么办法解决么?继续往下面看。

最先想到的解决方式就是制作三段相互套接,又相互独立的铁丝,这样既能提供不同长度又能保证一定的柔软度,而且还不容易遗失。

还没等我动手去制作我就想到了另外一个东西,早些年男生腰间常挂的钥匙链。铁链在一定程度上既提供了强劲的韧性又保证了足够的柔软性,而且环环相扣的结构能提供更细的分段方式。

尝试解决

经过又一次的改装,这个辅助功能变得既高效又美观。然后小剧就直接扔掉了前期制作的那三根丑陋的铁丝。虽然那个版本花了我一整夜的时间,但面对新版本的优势简直完败。

尝试解决

旋转角度的问题

高端的云台都会提供精细的分度盘和旋转辅助功能,然而小剧的这一款只能靠自己估算角度。比较累而且还不精确,为了避免漏拍每次都必须尽可能多拍摄,非常费神。

这个问题倒挺容易解决,通过之前的经验和对镜头焦距的换算得出,竖拍时一圈至少需要10张照片,我这里取一个保守点儿的数字12。然后制作了一个手工版本的『分度盘』。

分度盘

经过这么一番改造,小剧兴冲冲的拍下了目前最新的一个全景『建设中的张江』。希望小剧的设备能像张江镇一样,越来越先进,越来越专业。


PS:玩摄影和全景始终是烧钱的,假如设备上升一个档次,文中我提到这些问题全都可以忽略。

PPS:假如你想赞助小剧,可以联系小剧帮你拍摄公司、会展等你希望通过全景的方式来展示的场景,费用您随意(仅限上海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