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光动线规划

时间:2025-09-15 作者:剧中人

时隔五年,小剧又重新做回房奴,在 2025 年这个全民看跌的时候买了房。不是基于任何对经济的预测,也不是对楼市还抱有幻想。

小剧开了个小红书小号,用来记录装修的过程。但是小红书的特性,天然不适合记录这种枯燥的长文,尤其是小剧常写的这种"悦己"的文章。

所以接下来可能会有数篇,结合新房装修的文章记录博客里。

一、灯光动线指的是什么?

室内设计一般提到"动线",都是指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,或者在整个大的空间中的行进路线。

对于灯光来说,逻辑是相似的,但它更侧重于夜晚人在房子里走动时,灯光如何配合。

合理的灯光动线规划,可以在夜晚的行走更加顺畅无障碍。

二、为什么要设计灯光动线

这是个好问题,对于常规户型确实不需要刻意去做灯光的动线,比如以下两种:

一是功能集中的动静分离户型,一侧是卧室区域,另一侧是餐客厨区域,入户门在中间。

或者经典的四叶草,卧室分散在房子的角落,餐客厅被包围在中间,入户门同样也在某条边的中间位置。

对于这两种比较"理想"的户型,做好双控和感应灯,基本上也就万事大吉了。

小剧之所以要去单独做灯光动线规划,主要有两个方面。

2.1、房子有两个入户门

这套房子最大的特点是南北双院双入户门,当然也是一件头疼的事。

一方面双入户门会增加回家方式的灵活性,另一方面家中格局和柜体的设计,都需要为归家动线做避让。

同样在灯光动线上来说,也需要为夜晚回家的情形做更多的考量。

2.2、户型偏瘦长

整体来看,小剧购入的这套房子,格局是接近动静分离的户型。餐客厅在一起,卧室集中在一起。但偏偏小剧使用率较高的书房,在客厅的另一侧。

瘦长的户型加上"遥远"的书房,让夜晚的动线变得狭长又细碎。如果处理得不好,很容易出现跑"数公里"去关一盏灯的情况。

三、如何设计灯光动线?

灯光设计本身小剧并不专业,尤其是全屋灯光的设计,主灯、辅灯的搭配。

好在小剧的设计师出了一份比较详尽的灯光开关点位图,包含了比较细致的灯路细节。

因此小剧可以在设计师的灯光图基础上做动线规划。

3.1、智能灯光

小剧已经使用米家生态好几年,从拿到房子开始,小剧就决定继续做的智能灯光。智能灯光的灵活性,在解决开关灯的便利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。

小剧的智能灯光实现逻辑很简单,是以智能开关为基础的智能灯光

因为开关本身是智能的,在灯具的选择上自由了很多。可以是智能灯具,也可以传统的灯泡。

无需物理双控

智能灯具的常在线特性,使得开灯的方式变得非常多样。开关、传感器、智能场景等多种方式都能实现开关灯。不需要传统的线路来实现物理双控。搭配得当的话可以让自己和家人达到"遗忘"开关的效果。

3.2、开关点位的优化

前面提到了,小剧的设计是以设计师出具的灯光开关点位图为基础,进而借助智能灯光实现灯光动线的优化。

灯具开关点位图标记

小剧在拿到点位图之后,就开始用娃的马克笔做起了标注。

仔细审视每个开关,设想夜晚在家里的走动线路。尝试发现一些缺失的开关,或者查找有没有一些开关是永远用不到的。

不得不说设计师出的图很严谨,考虑到了不同环境、不同类型的灯光做搭配。开关位置设计的也很贴心,这一步没有发现需要改动的地方。

不过在智能灯光优化这个背景下,还是有些开关是可以省掉的。

小走廊动线

比如卧室集中区域的"小走廊动线",原本设计师在走廊首尾各放了一个开关。

这设计很好,但在智能开关的场景下,左侧的双控如果取消, 把它和卧室里的开关放在一起,动线可能会更流畅。

在改造之前,从公共空间进到卧室,只能有以下的两种动线。

如图改造之后,借助于智能灯光灵活的多控逻辑,可以在这一路实现同一灯路的虚拟三控。

取消后的开关分散到卧室内,可以实现人进屋、打开卧室的灯、关闭走廊的灯三个动作,没有折返和摸黑,整个过程一气呵成。

3.3、借助于传感器辅助开关灯

卫生间、厨房、衣帽间,这些空间在动线上很相似。空间相对独立,每天进出频次非常高。

这类场景天然适合引入人体、人在类的传感器,用来辅助实现"人来亮灯、人走关灯"的效果。

在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,可以很自然的径直进入再直接走出空间,而不用思考去哪里开灯,什么时候关灯。

自动开灯区域

3.4、归家开灯

这里的归家开灯并不是小红书、抖音上常见的"归家模式"。在打开门之后,音箱送来一句温馨的欢迎语,同时逐步开启全部的灯、打开(或关闭)窗帘。

这个效果确实很炫,小剧很久之前也尝试过。但后来越做越克制,现在仅保留了开门打开走廊的灯并切成夜光模式。同时还会判断餐客厅是否有别的灯在开着,有的话就什么事都不做。 毕竟家里可能还有其他成员,冷不丁的开灯加音箱呼喊,可能对已经在屋里的家人是一种惊吓。

归家开灯

对于新房子来说,归家开灯的入户动线变得复杂了起来。因为前面提过,新房子是双入户门,在归家这条动线上有两条完全不一样的路径。

小剧对于归家开灯的设计比较克制,因此只有两种场景需要开灯。一是家里真的没有人,第二个是家里人都已经睡下了。

在这两种场景下,只需要从对应的入户门开始微微照亮通往卧室和通往书房的灯即可。

细心的你可能会发现,归家开灯的两条灯路里,跨越了好几条灯路线,并且是多个灯路里的部分灯,而非全部。

这种开灯方式,在传统灯路设计里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,下面单独介绍下如何实现跨灯路开灯。

3.5、公区动线 - 跨灯路开灯

前面归家开灯的动线里出现的跨灯路开灯,这里展开聊一下。

首先这是一条虚拟的公区动线,当我们人站在左边小走廊,或者右侧书房的时候,也就是这条动线的两端。想要前往餐厅、客厅、出门、进入书房或者卧室。

在餐客厅灯已经全部熄灭的时候,如果能打开一条行动路线上的微弱灯光来引路,行走起来会非常方便,并且不会因为突然之间打开的灯引起视觉的不舒适。

这条虚拟的灯路跨越了四条灯路,共计五盏灯。

公区动线

这五盏灯之所以能独立控制,有一个非常必要的前提,就是这四条灯路上的灯全部是常在线的智能灯。

在这个前提下,对应灯路上的开关必然已经被转成了无线开关,并且设置为常通电模式。

此时灯路上所有的灯都已经变成了独立的个体,可以分别控制开启和关闭以及色温亮度。

3.6、垃圾回收之关闭公区的灯

前面提到的归家开灯、公区动线灯,会在操作过程中主动打开部分灯路的部分灯。

另外配合墙壁开关,餐厅、客厅的主灯、多路筒灯,以及独立的筒灯有可能会呈现出非常多的排列组合状态。

在需要出门、睡觉、进书房刷抖音看扭屁股(哦不,是去创作)的时候,如何方便的关掉它们是件麻烦的事情。

关闭公区的灯

这里把餐厅、客厅、走廊、入户门、庭院灯做一个组合,叫做"公区"。

在每个卧室、每个入户门边、书房里,通过情景开关的单击或者长按操作,可以一键关闭它们。

这个操作像极了函数运行时的垃圾回收机制。通过一键关闭公区全部的灯,可以避免往返开关灯的繁琐,以及摸黑走路的尴尬。

四、灯光动线几个小原则

前面介绍具体灯光动线的时候,有几个词是小剧反复提到的,精炼一下就是小剧设计灯光动线的原则。

4.1、每条灯路都需要有实体开关

相信你也知道,如果灯是智能的,对应的开关在设置为常通电的前提下,按键是可以改为其他功能的。

但是小剧极不推荐这么做。一是没必要,实体的按键对于老人、客人来说还是安全感满满的,用起来没有学习成本。

二来如果真的需要无线开关,可以把开关换成双键或者三键版本,多出来的按键就可以随意发挥了。

4.2、避免摸黑

无论是进入还是离开一个空间,都要避免摸黑。可以是在动线的首、尾设置多控开关,也可以是借助于传感器代替手动开关。

摸黑首先体验感非常差,其次可能会无意间发生磕碰,引发危险。

4.3、避免折返

开关灯的场景下,折返一般是因为开关设置不合理,导致开关按键分散且没有逻辑性。

又或者为了避免摸黑,而不得不先进入一个空间开灯,再回到原空间关灯,最终再进入目标空间这种尴尬的情形。

4.4、避免打扰和惊吓

自动化的设置很容易,但是当人处在某个空间中时,因为跨空间的事件,导致当前空间的灯光被执行,这种毫无征兆的发生会带来很不好的体验,甚至是惊吓。

因此自动化的设置要很克制,需要符合空间内的感知逻辑,也就是让人知道真实世界发生了什么,接下来灯光的变化会有心理预期。



目前硬装刚刚开始,以上提到的也只是小剧设计阶段的规划。

实际操作配置过程中,细节肯定会有微调,期待三五个月后落地的效果。

最后附上开关统计

灯具开关统计

点位图批注版